内蒙古文化遗产与文化遗迹

内蒙古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经在此活动的部族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由夏至清历史更迭,各民族文化融合繁衍,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迹。这些遗迹反映了民族间生息、繁衍、交融、迁徙,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样的碰撞与交往。最为典型的就是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内蒙古段)、元代草原大都市元上都,还有近年挖掘的北魏皇家祭天遗址。“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文化是由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这一点,在内蒙古地区体现尤为明显 。

长城(内蒙古段):

长城作为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辽阔雄浑、气势磅礴、绵延万里,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长城资源大户,长城调查总长度达7570公里,占全国已认定长城长度的三分之一。境内长城历经9个历史时期的11个政权建设,广泛分布于全区12个盟市的76个旗县(市、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长度最长、时代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等特点。典型代表有包头境内赵北长城、秦汉长城;长城的特殊形式――金界壕在我区分布最多;现存较为完整的明代长城墙体和遗迹蜿蜒起伏,恰似一条巨龙飞腾在崇山峻岭之间,配以墙体沿线的城堡、墩台,烽堠相望,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有长城和黄河握手交汇的奇观。

元上都:

元上都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北20公里处的金莲川草原上。考古挖掘数据表明这座巨大的古城遗址,它北依龙岗,南临河,分布范围约18平方公里。元上都是内蒙古自治区内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由忽必烈初建,名“开平府”,是元朝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也是当时的国际性大都会,成为草原文化,农耕文化,西方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独特、保存最完好的遗址。城址包含宫城、皇城、外城、关厢,选址的山水环境及金莲川草原等自然景观体现出独特的城市格局及风水观念。1988年元上都遗址被国务 21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29日,成功申遗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魏皇家祭天遗址:

武川坝顶北魏阴山皇家祭天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大青山乡坝顶村。遗址远望如一个圆形大土包,地表大致可见三重土筑围垣,分布范围約1万平方米。初步查明遗址建筑结构自内而外由祭坛、内环壕、内垓、外垓、外环壕等五部分组成。坝顶遗址的发掘及其性质的认定,填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祭天遗存的一个空白。通过遗址考古,印证了拓跋鲜卑作为来自大兴安岭地区的一支北方游牧民族,在向南迁徙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其创立的北魏王朝(386——534年)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黄河流域的封建王朝,北魏王朝传承并延续了中原王朝的传统祭天礼仪,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真实体现。


分享到:
上一篇: 锡林郭勒草原
下一篇: 元盛德
首页 → 内蒙古文化遗产与文化遗迹
蒙ICP备14000111号
  • 首页

  • 解读青城

  • 发信息

  • 加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