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秦朝时期名将。出身名将世家,率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 ,深得秦始皇宠信。因蒙恬成长于武将之家,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所以自幼胸怀大志,立志冲锋陷阵,报效国家。加之他天资聪颖,熟读兵书,也逐渐培养了较高的军事素养。
《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
秦统一六国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人在头曼单于的带领下势力不断扩大,崛起与强秦抗衡。为抵御匈奴对北方的侵扰,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在今天的内蒙古河套一带),从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此后,蒙恬三十万大军依旧在北境驻扎,威震匈奴。秦朝得胜后,在河南地设置了九原郡,置四十四县,并北迁三万户人口。和军队一起垦田生产,开拓边疆,大力开发河南地。
这次大规模的移民,具有重大的经济、军事意义,它不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人对中原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抢掠,还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同时秦始皇又下令修缮长城,以墙防骑。于是命蒙恬主持修筑了西起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秦、燕、赵三国的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借着天险,设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
其后,为加强关中与河套地区的联系,蒙恬又受遣修筑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700多公里,被誉为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是由咸阳通往阴山最捷近的道路,路面南北相通,大体相直,故称“秦直道”。建成之后的秦直道在清朝之前都有使用,直至清朝时才逐渐被废弃。蒙恬监修万里长城和秦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蒙恬不仅是位杰出的军事家,还为我国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关于他造笔的传说《中国名人大辞典》记载:“恬始作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也。”就算如今出土的文物已证明,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很久就有了。但蒙恬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没。
司马迁《史记》中就这样赞颂过蒙恬“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然而,秦始皇去世后,中车令赵高、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导致蒙恬吞药自杀。一代名将,惨遭冤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