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领大家了解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名雍,谥武灵,赵肃侯之子,约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95年,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赵国的第八代国君。公元前299年,立惠后吴娃子何以为王,字号主父,故史家又称之为“赵主父”。
赵武灵王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君主,梁启超也曾称颂赵武灵王为“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赵武灵王看到胡骑身穿短衣、长裤,于马上作战,动作灵活方便,“来如飞鸟,去如绝弦”,他意识到要打破困境就必须组建一支灵活善战的骑兵部队,因此于公元前307年正式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通过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技,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赵国的军事战斗力。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至阴山下。”当时的齐楚等国纷纷效仿胡服,冲淡了战国时期盛行的“华贵夷贱”观念,再加上少数民族的归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平等观念的发展,加快了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脚步,为秦汉时期各民族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作了思想准备。同时各国在赵国的影响下,陆续组建了骑兵部队,改变了中原地区不用马作骑乘的现状,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射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由车战时代到骑战时代的转型,大大加强了各地区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各地间,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对后世的战争、交通、服饰、民族融合等均产生深远影响。由此可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加速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融合,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余年间,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使赵国成为地方三千里的泱泱大国,充分体现了这位声名显赫的军事家、思想家和服饰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和宏大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