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壮怀激烈的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决定派人出使西域,在朝廷担任“郎”官的张骞响应招募。
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从长安出发,由甘父(又称堂邑父汉朝匈奴人)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西域狭义上之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亚洲中、西部地区等),当时河西一带被匈奴占领,张骞使团一进入河西,就遭到匈奴人俘获。张骞后在匈奴娶妻生子,但张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汉武帝授以其太中大夫。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虽未能达成同大月氏之间建立联盟,并共同夹击匈奴的目的,但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西域。自此,西汉王朝不仅同西域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与中亚、西亚,以至南欧也建立起了密切的交往,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巨大,所以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在失去河西走廊后,向西北退却,依靠西域诸国的人力、物力,与西汉对抗。雄心勃勃的汉武帝想断绝匈奴的退路,再次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300多名随员,携带金币丝帛等财物数千巨万,牛羊万头,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到达乌孙国,分遣副使前往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与这些国家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往来,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既增强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也扩大了西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力,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长达17年,行程万余里,沿途历经艰险,备尝辛苦。开辟了东起中国长安(今陕西西安),经甘肃、新疆、中亚、西亚、而到达地中海各国,以罗马为终点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向中原王朝展示了一个辽阔、神奇、美丽、富饶的西域,而且进一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在物质文化方面,中国的丝绸、漆器、铁器、铜镜等物品和冶铁、凿井、造纸等生产技术传至西域;西域的葡萄、苜蓿、黄瓜、胡桃、胡豆(蚕豆)、石榴、橄榄等输入中国。在精神文化方面,西域的音乐及舞蹈、波斯的美术等,不断输入中国。
张骞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打开了西汉王朝与西域等国交往的大门,同时也通过他的外交,实践了西汉王朝与西域各国平等、诚信交往的理念,构建了西汉王朝与西域各国友好交往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为西汉王朝的昌盛和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汉朝和西域各国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