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县位于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麓,总面积4885平方千米,距离呼和浩特市区30多千米。武川县委、政府所在地为可可以力更镇(简称“可镇”)。《北史》卷九写道,宇文陵“随例徙居武川”,这是“武川”一名的最早记载,关于武川的来历,有这样一种说法。三国两晋时期,鲜卑民族从大兴安岭兴起后,不断西迁,最终来到大青山以北定居下来,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珪的祖先就曾居住在现在的武川一带。拓跋鲜卑当时极力统一北方,但是驻牧在大漠南北的柔然仍然比较强大,并有南下和北魏争雄的趋势,于是北魏王朝就和柔然爆发了著名的女水之战,大败柔然。女水到底是哪条河,众说纷纭。据说当时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在女水之战后,柔然主动纳贡、要求通婚,北方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局面。为了纪念这次战争的胜利,北魏献文帝下令把女水改为武川,川就是大河的意思,武川也就是以武力征服的大河。很明显,这是一条显示武功的河。依河而建的城池便称为武川镇了。如今女水已不再波涛汹涌,而武川尚存,并成为重要的城镇。
武川被称为“历史重镇”“帝王之乡”“革命老区”。距今10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商、西周时县地归属鬼方,春秋时县地归属猃S,战国时县地归属林胡、楼烦。秦汉时为匈奴与秦汉争战之地,县地归属匈奴时间较长。三国两晋时,归属鲜卑族拓跋氏。北魏时期曾设“六镇”,武川就是其中之一。北魏至隋唐是武川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北魏末年,以武川豪强为核心形成了风光无比的军事集团,这就是纵横中国近200年的关陇贵族集团。它起源于武川,初建于汉中,共创造了四个王朝——西魏、北周、隋、唐,这在历史上也是奇迹,把中国历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四个王朝的开创者宇文氏、杨氏、李氏家族都出自阴山以北的武川,前后共有10个皇帝,包括宇文泰、宇文觉、宇文毓、宇文邕、宇文赟、宇文阐、杨坚、杨广、李渊、李世民,都与武川有直接或间接关系,所以许多人称武川为“帝王之乡”。当然,武川也是这四朝众多良将名相的“专业产地”。说武川是革命老区,那是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县政府随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进驻武川县内山区庙沟一带,进行抗日活动;在1938年9月,八路军挺进大青山,建立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点燃了大青山地区蒙汉各族人民抗日斗争的烽火,同时为打通国际红色交通线创造了条件,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川县地势相对较高,土地面积也十分广阔,农家肥充足,农民们都遵循传统的种植习惯,不喜欢用农药、化肥。所以,这里的农产品是绿色、有机的,无污染、纯天然。农作物品种主要是小麦、莜麦、荞麦、马铃薯、胡麻、油菜籽等。武川后山所产的莜麦、山药、羊皮袄,被称为“武川三宝”。
“五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三十里荞面饿断腰。”这里说的莜面就是用莜麦做成的食物。莜麦就是燕麦米。武川后山的人就是吃燕麦长大的,武川是中国的“燕麦故乡”。武川境内黑黄交错的沙土、集中的雨水、长时间的日照,是莜麦生长的最佳条件。武川莜麦没有病虫害,也不需要施化肥,是纯正的绿色食品。科学证明,莜面富含8种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丰富的亚油酸和高膳食纤维等。此外,莜麦所含的维生素E、B族维生素等也都十分丰富。莜面的营养价值可观,老少皆宜。在武川后山的莜面产区,人们的饮食结构比较单一,一到冬天,除了土豆,几乎吃不上蔬菜,而生活在那里的人却很少因营养不良而患病,这正是莜面医疗保健作用的实证。
武川县素有“马铃薯之乡”的美誉。马铃尊就是山药,也叫土豆,武川人说:“内蒙古山药数后山,后山山药数武川。”这里降水量少,光照时间长,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土地又多为沙质土壤,十分有利于山药的生长。所以武川的山药个大、品质好、淀粉含量高、口感沙甜,营养丰富又无污染,属绿色食品。每年的山药供不应求,销往全国各地。爬山调名曲《割莜麦》中唱词:“哥哥在那高山顶上,头罩手巾、挽起个袖袖、手拿上镰刀、二猫腰腰、嗦喽喽喽喽、嗦喽喽喽喽割莜麦呀!小妹妹在哪山里洼里、沟里义里、白胳膊膊、银手镯镯、身挎上篮篮、手提那铲铲、圪丢坨丢、坨丢坨丢拾山药呀,哎哥哥……”这段唱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农民割莜麦、拾山药的场景,山药,当地老百姓百吃不厌。尤其是烤山药,金黄金黄的外皮,又沙又香的瓢,让你吃了一口还想另一口,欲黑不能。
至于羊皮袄,那可是冬季防寒保暖的宝贝。因为到了冬季后,这里天气恶劣,异常寒冷,只有在外面穿上大皮袄才能抗寒御雪,所以当地制作、穿戴、贩卖羊皮袄的人就比较多,羊皮袄也算是当地的“三宝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