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提起汉朝与匈奴的“汉匈和亲”,我们首先会想到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公元前37年,年仅17岁的昭君入宫,四年不得见玉。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王昭君自愿请行出塞远嫁匈奴,被匈奴呼韩耶单于封为“宁胡阏氏”,有着皇后之意,更象征着给汉匈带来和平、友好、安宁之意。
据史料记载:“(昭君出塞)长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局面,巩固了汉匈两族的友好关系,同时也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我们看到的这幅《边塞贸易》油画正是长城脚下各族人民相互贸易的繁荣景象。
汉匈和亲始于西汉初期,史载:“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从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和亲”手段处理民族关系的先河。孝惠、高后时期,“复与匈奴和亲”。至孝文帝即位初期,仍沿用了和亲政策,又与匈奴和亲。通过和亲,汉朝一方面以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又岁奉匈奴黄金千金和一定数量的絮、缯、酒、米、食物。另一方面,约为昆弟,互开关市,以关市的形式与匈奴开展贸易往来。
而昭君出塞和亲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了汉匈友好关系,为后世之友好往来乃至东汉时期南匈奴的入塞夯实了思想基础。史载:“元寿二年,单于来朝,上以太岁厌胜所在,舍之上林苑蒲陶宫。告知以加敬于单于,单于知之。加赐衣三百七十袭,锦绣缯帛三万匹,絮三万斤,它如河平时。”这在近年来,今蒙古国两汉时期匈奴贵族墓葬中频繁出土的汉代中原地区的物质文化遗存得到了印证。这些匈奴墓葬和城址中出土的主要器物有铜镜、丝织品、漆器、车马器、建筑材料和日常生活用品等。 足以证明匈奴与汉朝的商贸交换是频繁的,而物品的种类和数量也丰富多样,包括丝织品、青铜器、漆器、车马具、玉石器及生活日常用品等,凡此表明,汉代中原地区的物品深受匈奴单于及贵族们的喜爱,这种通过和亲而进行的商贸往来,使得汉匈双方在物资交流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通过和亲进行的商品贸易则进一步活跃了草原丝绸之路商贸的交流。
匈奴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以长城为纽带,自古以来就有着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且颇为密切。就汉匈双方关系而言,通过和亲政策,汉匈之间保持了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以至出现了“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的情景。
即使是在汉匈之间战争频繁的形势之下,双方的互通有无和边塞贸易也几乎从未间断。这充分体现出了边塞贸易在汉匈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互补及依赖关系。
和亲政策实现了汉朝与匈奴两族人民渴望和平,世世昌乐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和巩固汉匈友好关系的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