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钩,顾名思义就是钩挂腰带的钩子,汉时胡人也称“犀毗”等名。主要的基本形制侧视为“S”形,由钩首、钩身和钩钮三部分组成。
胡人装束中这种带与钩的组合形式,因使用方法十分便于战国以前华夏族的那种绅带束腰形式,再加上这种束腰也易于系挂佩饰显示身份,因此在战汉之际很快从上层阶层流行开来,扣系革带的带钩也亦随之大量出现并演变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我们也可以将带钩的发展划分为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始作期;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的鼎盛期;秦汉时期的普及期和魏晋时期的衰落期;
战汉时期带钩的流行,主要受儒家文化的兴起影响,但前期带钩的兴起却和胡人的装束有关。战国以前的衣着是上体的“衣”与下体的“裳”分开,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开始出现上衣、下裳联为一体的“深衣”。这种服饰的变革,受胡人装束的影响很大,胡人多骑射、善奔袭,华夏族的那种上衣下裳组合显然不适合这些民族地区的生活,类似下裳的裤子在这些地区反而比较流行,这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形式正迎合了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国之间想要奋发图强的思想。青铜带钩的制作要考虑机械装置的力学原理,是融高超的装饰造型技术和金属冶炼技术为一体的古代工艺美术精品。从现代人体工程学分析,带钩主要是嵌于革带上的金属扣件,便于调整长时间骑马行进者腰间受力范围的宽窄和时效。束带可以对下腹部的内脏进行包裹,使其不被高频率、强力度的震动所颠簸伤害,是起固定和支撑作用的,类似于西医骨科的石膏夹板。
《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谓肥义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记录了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07年,主动吸取了西北游牧族群骑马作战的优点,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军服改革,大力发展骑兵和相关配套装备的生产研发,开拓疆域成就霸业。这个注解起码说明在汉时带钩的使用在各民族之间就已经非常普及。而带钩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已出现,这个开端的历史意义,绝不次于1891年美国芝加哥机械师贾德森发明的拉链。工业文明催生的拉链是现代十大发明之一,而石制带扣的历史意义与拉链极为相似。
带钩的文化意义远远超出其实用价值、今人早已不用带钩,存留于世的带钩之所以为人所关注,不仅是带钩反映了古人生活的时代轨迹,而且对于认识人类族群在亚欧大陆变迁中的交流与融合、古人对于金属冶炼工艺方面的发展创新、工艺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完美组合过程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