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昭君入宫时以“良家子”的身份,进入到了汉宫。在汉宫中一住就是四年,四年期间昭君住到右手边复原图地处皇宫左下角的未央宫。早在公元前200年,未央宫就基本建成。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约占当时汉长安城面积的七分之一,然而当时的未央宫是及其奢华与雄壮的。
曾经的未央宫里陈列摆放着许多精美的物件。然而在这些精美的物件中最独具特色、别具一格的物件就是大家通过镜头看到的“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
清冷的寒风,瑟瑟的迎面而来,漆黑的大门前,一名侍女梳髻覆帼,衣衫飘逸,只见她跣足跪坐,右手提灯,左手托底。虔诚而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盏灯火。
这盏灯铸成于公元前172年(汉文帝时代)并于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綰的墓中。
长信宫灯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宫女高44.5厘米,通体鎏金。显得灿烂而华丽。铜器上的鎏金工艺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铜器经过处理后,表面金碧辉煌,而且经过鎏金后对于铜器的保护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件长信宫灯就是最好的见证。宫灯整体是由侍女的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宫女体中是空的,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宫女的左手托住灯座,右手提着灯罩,右臂与灯的烟道相通,以手袖作为拍烟炱的管道。宽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灯的顶部。灯罩由两块弧形的瓦状铜板合拢后为圆形,嵌于灯盘的沟槽之中,可以左右开合,这样能任意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强弱。灯盘中心和钎上插上蜡烛,点然后,烟会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体内,不会污染环境,可以保持室内的清洁。宫灯的造型构造设计合理,许多构件可以拆卸。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形留物,推测宫灯燃烧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
据考证,长信宫灯原为西汉阳信侯刘揭所有,其后在皇室成员中易主数次,并曾入驻皇太后居所长信宫,因此留下“长信宫灯”的美名,最后伴随中山靖王刘胜之妻入墓,在地下历经近两千年时间后重现昔日的光辉。
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工艺品中的一件珍宝,长信宫灯采取分体铸造,然后合成整体的方法,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从而也充分体现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也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古代宫灯中首屈一指,不愧被誉为“中华第一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