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部华严经塔,位于呼和浩特太平庄白塔村附近。因为塔身表面涂有白垩土,从十四世纪初起,就被本地人俗称为白塔。建于辽中、晚期,确切的建造时间并无记载。
万部华严经塔所在的丰州城始建于辽代,金、元沿用后废于元末明初战乱,唯留此塔幸存至今。塔建于辽代中晚期,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奉敕重修”,此后再无修葺。直到1982—1986年维修前,基本保留了辽代原制。
万部华严经塔平面八角,层高七级,总高55.6米,属砖木结构楼阁式佛塔。由辽代特有的须弥座与大型仰莲为基座,七级塔身分别由平座、八面塔体、塔檐组构,七层塔顶上置塔刹。塔门采取单、双层上下交错布列;筒壁式组构,梯道置于塔心壁内,为壁内折上式;筒壁式砖砌结构中运用大量水平木骨结构,形成砖木结构的有机结合;砖构斗拱集三种不同类型、十四种构造形式且保留了华拱为木构的做法极为鲜见。底层塔表大型砖雕佛教人物造像及蟠龙柱及其立面收分甚微的整体造型,显示出辽塔的时代特征。
万部华严经塔内部一层内壁,现存有金代碑铭六通,各层内廊壁画上还保存有自金大定二年到清末的历代游人以汉、蒙古、藏、契丹、女真、八思巴及古叙利亚、古波斯等文字书写的四百余条题记。
塔体表面第一、第二层塑有砖质半浮雕的佛教造像。
第一层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面的造像组合均为一佛二菩萨,结跏跃坐,坐在二重仰莲座上,四尊佛像以手印不同来表示不同的佛主。菩萨头戴宝冠,戴臂钏、脚镯,身着长裙,披缨络,立于佛像的两侧,其目若清莲、神情庄重。
塔第一层东、南、西、北四面为力士造像,力士手执金刚杵,肌肉表现突出,整个造像威武、健壮。第二层为菩萨、天王造像,天王身披甲胄,手执戟、矛等不同的法器。万部华严经塔佛像的雕造艺术手法接近宇现实中的人物,造像栩栩如生。有些造像的头部在文化大革命时遭到了破坏。
此塔不仅整体为砖木结构,而且斗拱也采用了砖木混合结构的形式,同时还使用了凹拱,这在全国的佛塔中是极为少见的。
塔体每80厘米铺设一层八角形周箍木骨,与其它八方木骨拉结锁定,形成八角形闭合结构,起到木筋的作用,如同现代的钢筋圈梁。木骨的巧妙使用,更独具特色。塔门层层相互错开,克服了在一条直线上易裂的缺陷。
白塔近千年巍然屹立,得益于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在建筑史上万部华严经塔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塔内现存有梵文、古蒙古文、八思巴文、契丹文、女真文、突厥文、古叙利亚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的墨书题记,是研究少数民族文字的宝贵实物资料。
1983年维修万部华严经塔体时,在二层的尘土中发现了一张元代的纸币。经专家鉴定,是忽必烈时期的「中统元宝交钞」,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发行的纸币实物(宋代纸币至今无实物)。

同时,在丰州古城出土了著名的元代钧窑小宋自造铺首衔环双耳兽足香炉、钧窑铺首衔环镂空高座双螭耳瓶、龙泉窑缠枝牡丹纹瓶等瓷器,它们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万部华严经塔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