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伦苏木,又称作“阿伦斯木”,蒙古语“多庙”之意。遗址位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镇东北约43公里,这座古城是成吉思汗家族联姻的部落——汪古部的营盘。城址位于艾不盖河旁边,当时艾不盖河叫黑水,此城被称为黑水新驿。元至大二年(1309),汪古部长术忽难被武宗封为赵王,其后继承的七位赵王皆世居此城,因此,又俗称赵王城。是汪古部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始建于元大德九年(1305),名静安路。元延祐五年(1318)改为德宁路。敖伦苏木古城为元代德宁路治所,属于汪古部活动的核心地区。
“汪古”之名始于金代,在汉文史料中多有记载。汪古部也称“阴山白达达”,汪古部原在新疆地区游牧,为突厥族的后裔,大约在唐末才迁至内蒙古阴山一带。汪古部首领从阿拉兀思惕吉忽里起,先为金王朝守卫北边界壕,13世纪初,帮助成吉思汗攻灭乃蛮和克烈两大强敌,又在灭金伐宋的战争中立有大功,受到封谥。成吉思汗为了感谢汪古部首领,将他的三女儿嫁到这里,并世代结为姻亲(“安达忽达”)。据文献记载,从成吉思汗到拖雷、贵由、忽必烈以及元成宗铁木耳,都曾把公主嫁给汪古部首领,元朝先后实封汪古部长有八位赵王,还追封汪古部长六人为赵王。由此原因,汪古部赵王世家在元朝时期地位十分显赫。
在敖伦苏木古城遗址中,耳畔呼啸的风声伴随着残损文物留下的悲壮,铁马冰河的壮阔时常会呈现眼前。
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墙用夯土夹板夯筑,十分坚硬,东西长950米,南北宽560米,城墙现存高度1米~3米,城之四墙均设有城门,至今西、南、北三门遗迹仍较明显,为瓮城式建筑,城之四角均筑有供军事防御用的角楼。城内街道宽阔、布局整齐,建筑遗迹较多。中部及近南墙处,有20余处大型建筑。每组建筑皆有院落,院内布局对称,门舍位置明显。地表堆满残砖碎瓦,其中多为黄绿色琉璃瓦,并有覆盆式柱础。在古城中部偏东南处,一所较大院落遗址内出有著名的《王傅德风堂碑记》。城内地表暴露遗物十分丰富,陶瓷制品、石碑、墓石、柱础、石板等建筑构件以及开元通宝、元丰通宝等俯首皆是。此外还有花纹贴面砖、石狮子头、泥塑人物像等各类建筑构件和汉白玉双龙碑额等。而敖伦苏木古城外北部的缓坡上分布的墓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汪古部营建的赵王城,是内蒙古草原上仅次于元上都的王城。这座草原城市,不但有繁荣的运输业和商贸业,而且宗教活动也极为盛行。这座古城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城镇,同时也是沟通蒙古高原和中原内地之间的要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