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鹿塞,是中国汉代通塞北之隘口。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磴口县,狼山西南段哈隆格乃峡谷南口。峡谷贯通阳山南北,谷底平坦。北依汉长城,东邻屠申泽,为汉代西北部门户,扼控穿越阳山之交通咽喉。
2000多年前,黄河从阴山脚下流过,形成了水草丰美的河南地。这里以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历代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政权之间的必争之地,因此也使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里不断发生交替、碰撞与融合。战国时期,匈奴崛起于大漠,为了抵御匈奴南下和扩展疆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将势力发展到了河套地区,并且在河套地区开始修城筑塞。战国末期,中原大乱,匈奴乘机南下,攻占了河南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率兵30万夺取河南地,把匈奴赶至阴山以北,并在这里设置了九原郡,开始修城筑塞。据史料记载,鸡鹿塞这个地方在秦朝时候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为什么要在那儿修建呢?因为这里是水草丰美、最平坦的可以通过漠北的山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匈奴南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攻关卡,所以进攻通道就必须建到此处。
鸡鹿塞呈正方形,边长68.5米,下基宽4.5米,现在上基宽2.5米,残墙高约7—8米,占地4692.25平方米,由天然的花岗岩、砂、石块夹砌而成,城四角各有加固工事,城门向南,是我国最早的瓮城之一,易守难攻。鸡鹿塞的左边有9座大体完好的烽火台。曾经是匈奴南下的重要军事要塞的鸡鹿塞,在那时成为了汉匈之间政治、经济友好往来的重要通道。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呼韩邪单于曾三上长安,与汉朝修好。第一次于公元前52年,此去长安的主要原因是与其兄长争位,谋求汉朝支持;第二次于公元前43年,汉元帝派兵6万拒守关内,以示支持;第三次于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又赴长安,汉元帝将王昭君以公主身份赐予单于为妻,同年相伴出塞途经鸡鹿塞。据说,呼韩邪在鸡鹿塞居住了2年之久,在她居住期间,每天早晨都有雄鸡高唱,傍晚有阵阵鹿鸣,当地人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取名为“鸡鹿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