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北部的大青山,在地理学上属于阴山山脉中断,大青山中,有一座山梁名曰“蜈蚣坝”,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白道岭”岭上有白道,联通山前、山后。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普查队员在蜈蚣坝顶部“白道”之上,发现一座形似“圆形大土包”的北魏遗址,这就是坝顶遗址。
关于这座遗址的性质,学术界有诸多揣测,有人主张是北魏皇帝的行宫,也有人说是北魏白道城下属烽燧,众说风云。经过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所研究所,2019年至2020年,连续两年的考古发掘,初步可以确认为北魏阴山皇家祭天遗址,整个遗址平面呈圆形,自内而外由祭坛、内环壕、内垓、外垓、内环壕等,五个部分构成,面积达7620平方米,祭坛位于遗址中心,依壝埒内壁环绕排列着大约9间房址,共同拱卫着中心的方形露天场所,房址内出土有陶器、石器、铁器等遗物,这些房址可能具有安放祭祀“木主”神祇的功能。露天场所边长约6.5米,四周有木柱围绕,为祭祀时主祭人员的活动场地,祭坛外围由一周圆形壝埒环绕。壝埒为夯筑墙体,直径约32·5米,东南方向设门,门宽约1米。壝埒以外的内、外环壕均为在山体基岩上直接挖造而成,而内垓、外垓则分别是由这两条环壕挖出的砂石夯筑而成,是供陪祭人员站立的平台,在内环壕的挖掘中,出土了祭祀遗留的动物骨骼,以马和羊的头骨、肢骨为主。对第一地点出土动物骨骼的初步鉴定,分别属于12匹马、2只羊共14个个体,其中一个马骨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在公元430年至490年之间。
祭天是拓跋鲜卑的重要传统,更是北魏王朝鹰承天命于东晋,南朝争夺政权合法性的重要仪式体现。自太武帝拓跋焘开始,北魏皇帝几乎每年夏天都要北巡盛乐旧都,形成了《宋书·索虏传》所谓的“阴山却霜”之俗,又据《魏书·高祖纪》记载,太和十八年,时年27岁的孝文帝,拓跋宏在迁都洛阳之前,于七、八月间曾北巡盛乐及阴山。先后举行了“谒金陵”、“行幸阴山,观云台”等诸多活动,这其中“行幸阴山,观云台”极有可能是指在坝顶遗址举行祭天活动。
坝顶遗址所在的阴山山脉,自古以来为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线,战国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依托阴山山脉修筑了防御匈奴的长城,汉、匈双方以长城为界。北魏王朝没有在阴山一线修筑长城,而是代之以于阴山之巅设立大型祭天场所,采用了中原传统的礼制建筑形制,又具有独特的可能与游牧民族传统有关的祭坛内部构造,是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生动实物见证。
坝顶遗址的发掘及其性质的认定,填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祭天遗存的一个空白。拓跋鲜卑作为来自大兴安岭地区的一支北方游牧民族,再向南迁徙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创立的北魏王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得统一黄河流域的封建王朝,北魏王朝传承并延续了中原王朝的传统祭天礼仪,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真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