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郊大窑村南山坡上发现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制造场遗址。
1976年第一次正式发掘。
1979年遗址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大窑文化”。
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大窑文化”遗址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锤、石球等,其中尤以刮削器、钻具、尖状器等为多。这些石器表明,在旧石器时代,这里曾有一群古人类靠打制石器、狩猎、采集为生。
这些石器不仅类型多样,而且制作精细,显示出了当时人类的高度智慧和技能。其中,龟背形刮削器独具特色,是大窑文化的典型石器。这些石器制造场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中国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大窑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石器制造场。也是已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这处遗址分布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而文化遗迹的实际面积达到170万平方米。考古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处大窑文化遗址与举世闻名的中国周口店“北京人”同时共存,晚于云南元谋人和陕西蓝田人。
大窑石器制造场的发现,说明史前的大青山南麓生活着一群靠打制石器、狩猎、采集为生的古人类。而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这里是一处遗存极其丰富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它包括五个原始社会时期,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晚期。在同一处地层保存有五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在国内外十分罕见。
“大窑文化”的确立,把内蒙古的历史提前到50万年之前,为研究中国原始人类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生活方式,以及逐步出现游牧生活等原始社会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
延伸阅读:
1985年,在大窑村南山八道沟北坡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经调查,发现许多具有仰韶文化晚期特征的石器和陶片,距今约5000年左右。这一遗址的发现,使得大密村南山原始社会文化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街接起来。在一个遗址范围内有五个时期的文化遗存,目前在我国尙属罕见。
早期制作场在村南的四道沟,晚期制作场在村南的二道沟,地质时代分别为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
“大窑八景”之首的“无字天书”是地质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开凿的一个完整地层剖面,土质层次分明,其地层构造反映数十万年前至今的地质历史,可以推知数十万年前至今的气候变迁,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大窑八景,”也会使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开眼界,获益匪浅。
第一景“无字天书”它位于兔儿山四道沟人工发掘的百米长廊中,高15米。它是一个完整的地层剖面,土质层次分明,虽然无字,但鲜明记载着大窑文化的历史年代,即记载着人类旧石器时代初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万年前到五十万年前的漫长岁月和地球所经历的千万年沧海桑田的变化,是一部令人难以读尽的“历史巨著”。
0米2.7米,主要包括1层一3层,约4万年,气候相对偏干凉。
2.7米—5.5米,主要包括4层一5层,约4万一8万年,温带疏林草原,局部有针叶林。
5.5米一11.3米,主要包括6层一10层,约8万一28万年,暖温带针叶、阔叶林。
11.3米一15.2米,主要包括11层一12层,约28万一41万年,气候较温和湿润,为温带疏林草原。
15.2一16.2米,主要为13层,约41万一50万年,半干旱草原气候。
第二景是“磨光巨石”此景位于天书东北不远处。两块巨石突兀,似有关联,相互照应,质地坚硬,表面十分光洁,专家教授们分析,该石是燕山运动时期,从山上往下滑时受到强烈摩擦所致。这一景也可叫“飞来石”。它的存在证明我国蒙古族地质学家李四光的一系列地壳变化运动的理论是正确的。
第三景叫“凤凰展翅”它与兔儿山的兔头毗连,形似凤凰双展翅,飘然欲举,望之心驰神飞,欲静欲动,遐想不已。
第四景为“双龙戏珠”位于兔儿山南坡八道沟之西侧。两条龙的身子,就是曲屈蜿蜒的山脊,龙头昂首向东崛起,龙口大张,二龙各含圆形巨石一块,似双龙戏二珠,形象逼真。当你站在龙口或登上龙头之顶,只见龙眼之中常有无根之水,堪称奇观,使游人大为迷惑不解,大开眼界。
第五景为“莲花并蒂”位于双龙戏二珠西北百余米处的山间小涧之中。莲花并蒂也是一块巨石,东西有一罅隙,一分为二,一人可从中间穿过。当你站在罅间,举首仰望,蓝天形如一条监色飘带,这块巨石“造型”好似一朵盛开的并蒂莲花,因而文物工作者命名为“莲花并蒂”。据当地传说,这块巨石是清圣祖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凯旋回军路过归化城(现今呼和浩特市),到此打猎,试剑时一剑劈为两半,因此得名“试剑石”。也有的人说,石下有二层,好像是一个塔被埋了一半,故名“塔儿石”。有的游客也称之为“鸳鸯石”。
第六景为“百米古洞”其东口在并蒂莲花附近。东西布向,古洞曲屈蜿蜒,幽深莫测。古洞现虽有淤塞,但洞口尚存,西口被一巨石堵塞,游人不得从中而过。此洞的形成据传是在清代人们为取燧石(通称打火石)而人工开掘成的,似为一“窑”,因很大而得村名为“大窑村”。
第七景为“登临远眺”当你从古洞继续西行,便是兔儿山的兔背了。从这里登临高点,极目远眺,则青山如嶂,河水蜿蜒,层层梯田,黄绿相间。
第八景为“遗迹斑斑”在无字天书下有猿人烧火的灰烬遗迹,古人吃过的肿骨鹿和普氏羚羊残骨化石,人工打成的大量的石器和半成品石器,其中以龟背形刮削器最富有特色,反映了一定的地方性。